期刊简介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705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5/R
邮发代号: 2-6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4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医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5-7053
- 国内刊号:11-215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克劳德*伯尔纳——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
克劳德·伯尔纳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和一代哲人,他一生的实验研究几乎遍及生理学的各个领域。生理学家公认伯尔纳在胰腺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糖元生成功能、血管运动机制、箭毒和一氧化碳等毒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都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伯尔纳的研究为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以及巴甫洛夫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实验生理学的先河。......
作者:任瑛;李晓敏;徐维廉;姒元翼 刊期: 2001- 03
-
“馎饦”命名原由略考
从“馎饦”的制作方法及其二字的形体演变情况来考求其词源,可以作出更为合理的注解。对“馎饦”的各异体词展开讨论,则能够寻求其产生的原因并作出注释。......
作者:石启武 刊期: 2001- 03
-
俞樾废止中医思想根源探索
俞樾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曾自学中医。但他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废除中医的人。从俞樾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入手,可以发现家庭的不幸和时代的影响均有助解释他对中医前后不同的态度。......
作者:刘泽生 刊期: 2001- 03
-
体液论及其对西方医学的影响
体液论(Humoralism)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从古希腊直至19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在健康观和疾病观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
作者:张大庆 刊期: 2001- 03
-
中国宫廷美容发展简史
中国宫廷美容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自夏代至西晋为萌芽时期,与美容相关的药物和香料受到宫廷重视,美容化妆剂型诞生。自东晋至唐末为形成时期,美容化妆品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宫廷贵族和臣民得以享用的物质文明。自五代至清末为充实和发展时期,美容理论有较多发展,宫廷美容方剂大量增加。......
作者:李春生;李洁;刘东宇 刊期: 2001- 03
-
明代丹溪学派考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他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为卓著,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
作者:刘玉玮 刊期: 2001- 03
-
18世纪西医的临床医学
18世纪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西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18世纪西医学从意大利人莫尔干尼创建病理解剖学开始,在西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搭起了联系的桥梁,又有布尔哈夫呼吁“重视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西医临床医学在18世纪重新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但与此同时,机械唯物论的思想也随之渗透到西医临床医学之中。......
作者:甄橙 刊期: 2001- 03
-
《医心方》中的经脉图
《医心方》中的经脉图是现存早的经脉图,对研究经脉循行和三阴交、大都、太白、公孙等穴的定位和排列顺序等学术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孙永显 刊期: 2001- 03
-
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青霉素研制工作
我国于1941年秋开始研制青霉素,1944年9月5日研制成功,1947初建立了第一座小型现代化青霉素工厂,并开始向工业化生产发展。40年代我国研制青霉素的工作,为我国青霉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现代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牛亚华 刊期: 2001- 03
-
易学对中医学思想的影响
易学对中医学重要的影响反映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方面。后世易学对医学的继续影响,凡从易理探讨医理者,仍有许多创新,例如命门学说等,积极意义居多;而以易学的术数推衍具体的治疗方法及疾病预测等则大多不可靠。今人研究医易,有利于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但应恰如其分地评估其现实意义。......
作者:顾植山;陆翔 刊期: 2001- 03
动态资讯
- 1 中国历史上的农村济贫与医疗救助
- 2 美国肿瘤内科学发展概要
- 3 朱端章及其卫生家宝系列方书略考
- 4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三次学术年会纪要
- 5 隋唐时期医学思想特点的分析研究
- 6 论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的学术成就及其意义
- 7 院前急救的历史回顾
- 8 朱肱生卒年考
- 9 “冤”“(寃)”有别 “蛊”“瘕”相通——与赵鸿君、郑洪新先生商榷
- 10 陈定闳《陈邦贤先生年谱》的来历
- 11 民国“伤寒新论现象”评析
- 12 不寐病名考略
- 13 几种道教丹药在唐代中医临床的应用
- 14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 15 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
- 16 民国时期中医药讼案医疗鉴定探析
- 17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车前子丸”考述
- 18 百年中医史研究项目验收会暨《百年中医史》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 19 中国医史博物馆筹建过程
- 20 木香品种的分化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