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705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5/R
邮发代号: 2-6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4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医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5-7053
- 国内刊号:11-215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木雕三皇及孙思邈像”与医祀三皇制度
中国医史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木雕三皇及孙思邈像”,是医祀三皇制度的历史见证.“三皇”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宋金时期逐渐被医家作为一个整体奉为医学始祖.到了元代,政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将“三皇”奉为医学祖神,与医学校并行建立三皇庙,每年春秋两季举行2次国家大祭,开创了医祀三皇制度.明清时期,这一制度逐渐褪去政治光环,三皇庙与药王庙同时出现,演变成民间百姓祈求祛病攘疾的庙宇.......
作者:侯如艳 刊期: 2018- 01
-
经方“苓桂术甘汤”古代文献研究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痰饮、目眩等多种病证.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苓桂术甘汤相关论述,获得数据162条,涉及中医古籍106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多遵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组成、用量、主治的原始记载,只是扩展了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李莎莎;李兵;刘思鸿;李斌;董燕;高进;尚强 刊期: 2018- 01
-
假说在血液循环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将医学引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盖仑提出“中隔微孔”及血液的潮汐运动假说,到其假说被质疑,继而在诸位解剖学家的潜心研究后,静脉瓣和肺循环先后被发现,1628年哈维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随后马尔皮基发现了毛细血管,佐证了哈维的“神秘组织”假说成立,血液循环理论才得以完善.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史正是假说不断提出和反复验证的过程,假说是血液循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作者:赵晶;付德明 刊期: 2018- 01
-
古代医籍中所引泰山石刻药方考
清代医学家刘奎《松峰说疫》中,言所收多种治方乃出自“岱宗石壁”.有医学史家谓其系借“怪诞”之说,以神化其方.今从历代医籍中检索出多条关于泰山石刻药方的记录,可证确有其事,而非妄言.其镌之者为宋代惠民和剂局,镌刻地点则在岱顶玉女池侧.今玉女池故址有摩崖石壁,其下部掩于土中,或即药方石刻.......
作者:周郢 刊期: 2018- 01
-
前胡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辨状论质”
前胡的品质评价要素包括基原、产地、采收、“雄雌”等.历代正品前胡的来源均为白花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Dunn,以安徽、浙江一带所产前胡为道地,并只采收立冬时未抽薹开花的“雌前胡”.前胡的“辨状论质”包括了“蚯蚓头”“皮色黑”“金镶白玉嵌”“质软糯”“气香浓”等特征.“辨状论质”不仅是形、色、气、质等要素的概括性总结,也是前胡品质评价要素的评判依据,体现了历代本草学家经验鉴......
作者:陈灵丽;张玲;彭华胜;方清影;储姗姗;戴敏 刊期: 2018- 01
-
明清时期新安女医研究
明清新安女医,大体可分4类:为女性患者提供一般医疗服务者;为产妇提供助产服务者;作为助手随夫业医者;夫亡之后坚守夫家医业者.虽然随夫行医者、坚守夫家医业者能够得到家族尊重和社会赞誉,但由于女医多不曾接受良好的医学教育而医术未精,更因“男尊女卑”礼教思想的影响,在以男性为医界主体的社会中,女医难以受到重视,她们的事迹很少见于史志记载.而女医群体的出现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她们对当地医疗卫生的贡献是不应......
作者:万四妹;刘伯山;陆翔 刊期: 2018- 01
-
维吾尔医学的传统鼻疗法
鼻疗法是维吾尔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在历代维医药文献中具有广泛记载.根据14部维吾尔医药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维吾尔医鼻疗法的应用分类、临床特点、用药特色进行了初步整理,结果表明,维吾尔医常用鼻疗法可分7类,常用药材200余种,常用炮制方法8种,常用剂型10种,并在临床中形成了鼻疗方数量大、遣方用药灵活、综合治疗特点显著等特色,具有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的价值.......
作者:伊河山·伊明;周云霞;岳萍;阿拉法特·艾合买提;伊力夏提·阿地力;阿布都帕塔尔·阿布迪热扎克;吴金鹏 刊期: 2018- 01
-
辽代存目医籍考
辽代几无医籍传世,其存目者亦仅见2家3种,即《直鲁古脉诀》《直鲁古针灸书》《耶律庶成译方脉书》.前2种为辽代直鲁古撰,约成书于辽太宗时期(927-947);后1种为辽代耶律庶成撰,约成书于辽兴宗时期(1031-1055).......
作者:杨向真 刊期: 2018- 01
-
中国近代首部产科学译著《胎产举要》探析
1893年,尹端模翻译出版的《胎产举要》一书,是中国近代首部专论胎产的西医产科专著,标志着产科学从《妇婴新说》《妇科精蕴图说》等近代妇幼学著作中独立出来,在中国近代产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以问答形式,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产科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胚胎学、诊断学、手术学、药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首次详细论述了产科消毒法、麻醉法、产钳术、剖宫产术等西方先进的产科学技术.从《胎产举要》的内容及翻......
作者:吴苗 刊期: 2018- 01
-
近代不凡的英国医学传教士科龄
1906年2月,协和医学堂举行了开业仪式.医学堂的开办要归功于来自英国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的医疗传教士科龄(ThomasCochrane,1866-1953).科龄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巨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作为英国传教士,他在以蒙古族人为主的辽宁朝阳亲身体验了中国的贫困和缺医少药状况;躲过了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人及中外基督徒和传教士的追杀.随后,他亲近中国封建......
作者:蒋育红 刊期: 2018- 01
动态资讯
- 1 神经内镜外科简史
- 2 金元时期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
- 3 中国共产党重视中医药史料两则
- 4 红十字会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历史
- 5 1918年大流感流行情况研究文献分析
- 6 闽西蛟洋红军医院的成立及其演变
- 7 伍连德与民国时期全国海港检疫处的防疫工作
- 8 19世纪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回顾
- 9 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中医社团——中医改进研究会
- 10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 11 五运六气理论的发生与演进
- 12 第二届国际孙思邈与道教医学暨第三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纪要
- 13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会议”将于2015年10月召开
- 14 加强医药卫生文物收藏保护迫在眉睫
- 15 近代广东针灸名家周仲房
- 16 清代《武强县新志》“附急救方”评介
- 17 李学川汇考
- 18 敦煌医药卷子P.2882V校补
- 19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所用底本考
- 20 年希尧的医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