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705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5/R
邮发代号: 2-6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4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医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5-7053
- 国内刊号:11-215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专刊《医育》研究
1935年10月创刊的《医育》,开中国医学教育专刊之先河.与其他医学期刊所不同的是,《医育》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它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多由医界的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编者及作者.《医育》刊行时间为1935-1941年,一度成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成果、反思中国医学教育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阵地.该刊的创办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初科技期刊与中......
作者:何兰萍 刊期: 2017- 01
-
白头翁基原与产地考
白头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宋代以来,白头翁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与今药典一致.明代以来,白头翁以安徽滁州为主要产区,民国以后以滁州为道地.唐代至明代本草著作记载白头翁的基原,除白头翁外还可能包括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蒙古白头翁等多种.对滁州白头翁深入研究,发展优质白头翁资源;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蒙古白头翁宜作地......
作者:王文昊;詹志来;彭华胜;杨俊;钱江平 刊期: 2017- 01
-
近代首部官版验方汇编——《审查征集验方》
近代山西省统治者阎锡山认为民间验方疗效确切,应当收集审查、整理保存.1929年开始,山西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征集民间中药验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从人员、制度、方法等方面对审查工作进行科学安排,终出版了以“贱便验”为特色《审查征集验方》,开创了近代官方征集和整理验方的先河.......
作者:刘洋;张培富;陈显久 刊期: 2017- 01
-
中药代茶饮历史回顾
自古以来酒与茶是中国负盛名的饮品,而起源于中国的茶,是风靡世界三大不含酒精的植物性饮品(咖啡、可可、茶)之一.茶与中医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药代茶饮即仿茶类药茶,以药代茶,不计时候,频频饮之.中药代茶饮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清代趋于成熟.回顾中药代茶饮的历史,既可为研究中医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为研究开发历代中药代茶饮方和新的代茶饮方提供线索与借鉴.......
作者:朱俊楠;张雪亮;国华 刊期: 2017- 01
-
明清新安宫廷医官探析
明清新安宫廷医官是新安医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们扎根于新安地域,凭借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术,通过朝廷的征荐、考选等途径进入宫廷担任医官.任职期间,他们著书立说,积极与民间医学相互交流与融合;卸任后又积极参与民间医学活动,推动和影响着当地医学的发展.明清新安宫廷医官群体的形成,与新安地域文化繁荣、医学发达及商业兴盛等密切相关.......
作者:万四妹;刘伯山;陆翔 刊期: 2017- 01
-
《昆明方目》的编纂、内容特点和价值
昆明市药材业同业公会1939年汇编的《成药配合方目录》(《昆明方目》),始见于民国档案中.所收成药经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化验合格,作为民国时期昆明各中药铺制造成药的标准.全书分14门类,门下列成药,总收成药82种,每种成药记录名称、成份和份量.这些成药配制古朴,药名简洁,尤其标明药材的份量,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昆明方目》传承古方古法,规范制药工艺,保存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代昆明制药史上......
作者:杨祝庆 刊期: 2017- 01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别脉》内容与价值初探
《十二脉》《别脉》52支医简,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及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玉兰;梁繁荣;李继明;陈芷涵;王一童;杨明晓;和中浚 刊期: 2017- 01
-
现代心衰药物治疗回顾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终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心力衰竭是人类早认识的疾病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约距今2500年前,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描述过呼吸衰竭和全身水肿的心衰症状.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居民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心血管为首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
作者:卫杏利;王少黎;邢玉平 刊期: 2017- 01
-
朱肱生卒年考
朱肱,北宋人,撰《南阳活人书》,其生卒年,文献无载.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言其生于1050年,卒于1125年.陶丽华《宋代湖州名医——朱肱》言其生于1068年,卒于1125年.2人均未言其所据,且对朱肱生年的认定相差18年.虞舜《修续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第1册对陈梦赉和陶丽华的结论做了说明,“大概是因为朱肱的兄长朱服约生于1048年,因此陈梦赉便推测朱肱生于1050年;1118年(宋徽宗政和......
作者:张海鹏 刊期: 2017- 01
-
李廷安对军事医学的贡献(1932-1943)
李延安对军事科学的关注可追溯到1920年.抗日战争初期,李廷安编辑军事医学书籍,恢复卫生事务所,参与制定紧急救护办法、救济大纲、防护训练办法、筹设伤兵医院等,以支持抗战.此时,李廷安还被聘任为华南地区防疫专员,组织指导战时防疫工作,为军医学校师生阐述战时医药同人的使命.抗日战争相持时期,李廷安着眼于长期抗战,致力于国民的膳食与士兵的营养研究.李廷安还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来认识公共卫生.......
作者:李永宸 刊期: 2017- 01
动态资讯
- 1 19世纪后半叶广州鼠疫传入路线的探讨
- 2 著名蒙医药学家龙日格丹达尔生平考
- 3 由《外台秘要方》“令发黑方”论曹丕的身体素质
- 4 苏州国医医院探索之路研究
- 5 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6 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简论
- 7 哈尔滨早期的西医医院(1900-1932)
- 8 清末以来中国精神医学文献的翻译
- 9 汤氏病毒及其发现者
- 10 中国第一台X光诊断机的引进
- 11 朱肱生卒年考
- 12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由来及发展
- 13 儿科寒温两派学术争鸣的源流与影响
- 14 中医燥湿认识源流及“燥湿论”首倡者辨
- 15 中国近代首家麻风院——北海普仁麻风院史实录考
- 16 元代医家罗天益里籍考
- 17 《元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校注》出版
- 18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对外交流政策的制定
- 19 法藏敦煌藏文兽医文书P.t.1061研究
- 20 李时珍京师见闻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