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705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5/R

邮发代号: 2-6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4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中华医史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医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5-7053
  • 国内刊号:11-215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中华医史杂志2013年第5期文章
  • 关于壮药的初步考察

    “壮药”是指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物.根据考古发现以及壮医学者覃保霖对《山海经·南山经》中“祝馀”、“白咎”、“迷谷”壮语发音的分析,可知在先秦时期,壮药即已存在.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区域间文化的广泛交流,壮族聚居地人民用药经验,在文献中不断体现,如《肘后方》中有关解毒药的记载,大多出自岭南.隋唐已降,本草文献和地方志中有不少记载与现今公认的壮药相似,如《广西通志》、《南宁府志》、《柳州府志》、《......

    作者:容小翔;李珪 刊期: 2013- 05

  • 台湾近50年中西医结合之发展

    民国肇始,中医被排除于政府体制之外,台湾的中西医结合,直到1958年之后,才有了实际的进展.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之创设,被视为台湾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里程碑.在中西医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于两种医学知识都有了实际的认知,但“结合”上仍有许多不足.初期的医学系实际上是中西医双主修.恽子愉是此时期培养出的代表性医家.1980年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成立之后,中西医学在临床上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结合才真正......

    作者:李岳峰;张恒鸿 刊期: 2013- 05

  • 中医脉学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以英文译介为中心

    霍尔姆斯、埃文-佐哈尔和图里共同建立的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研究,为中医翻译史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自第1部涉及中医脉学的西文译作17世纪问世以来,中医脉学在西方的译介和传播已走过了300多年,涌现了多部脉学西文译作.采用多元系统论指导下的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以中医脉学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为主题,以中医脉学的英文译介为中心,对9部具有代表性......

    作者:梁杏;兰凤利 刊期: 2013- 05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与《黄帝内经》的魂魄观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是一篇以魂和魄对话形式写成的“七体”赋,以魂为客,以魄为主,体现了二元论的魂魄观.与《反淫》成书时间相近的《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说以及从精神情志层面对魂魄的定义,认为形魄俱生而无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与《反淫》篇有所不同.......

    作者:杜锋 刊期: 2013- 05

  • 古代中药掺伪考

    通过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发现,中药掺伪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以造作为主,唐代始见伪充,明清以后掺伪现象泛滥.据统计,民国以前本草著作记载的掺伪品种达76味,主要集中在贵重药、动物药和人工制品.常用掺伪手法有造作、伪充2种方式.其中涉及造作的中药有11味,而以假乱真的伪充品种高达68味.掺伪现象泛滥,迫使藿香药用部位改变,盐附子、酒制当归和蜜炙黄芪等炮制品的出现均可能与之有关.中药掺伪的根本原因是医药分家......

    作者:谢晋;王德群 刊期: 2013- 05

  • 中外医学对翼状胬肉的认识和治疗简史

    翼状胬肉作为古老的常见眼表疾病,以睑裂区明显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组织血管横跨角膜缘呈三角形长入角膜为主要特征,中医学通常称之为“攀睛”或“胬肉攀睛”.随着古今中外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及治疗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增殖及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病理理论丰富了人们对翼状胬肉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了翼状胬肉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董诺;李程;吴护平 刊期: 2013- 05

  • 20世纪香港中医药发展特点

    香港的多数居民为华人,长期以来一直信赖和依靠中医.20世纪百年间,香港中医药界合理利用港英政府的相关法规,为其生存争取了空间;在积极参与内地“废止中医案”抗争的同时,又与内地合作开办中医教育,加上部分内地中医赴港定居,使得香港中医药界保持着活力;出于公共卫生的考虑,港英政府允许并协助建立华人医院并应用中医药,从而首创了香港的中医医院,并对中西医合作进行了探索;受社会各团体的资助,香港中医医院注重慈......

    作者:郑洪;罗倩 刊期: 2013- 05

  • 西医东渐与国人对其认同过程的再思考

    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医学逐渐传入中国,初由于习惯于传统中医治疗保健方式与对传教士不法行为的仇视心理影响,中国人对西医并不认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随着西医优长的显示,中国人从切身医疗实践中感受到了西医的疗效,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西医逐渐地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同并在中国传播开来.西医在中国由抵触到认同的过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映.......

    作者:张亚斌;路绪锋 刊期: 2013- 05

  • 近代黑龙江西医医院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西方教会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与之相对应,西医也在中国渐次传播.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1860年以后,逐渐向内地拓展.黑龙江地区西医的传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作者:金东英;李志平 刊期: 2013- 05

  • 关于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的思考

    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新生事物,对于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目前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条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保守的或者是怀旧的性质,而是旨在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持续的实......

    作者:王凤兰 刊期: 2013-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