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705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55/R
邮发代号: 2-6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47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医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5-7053
- 国内刊号:11-2155/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期刊金奖
- 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并需符合以下要求:
1 文题
文章标题应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力求简明、醒目,一般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
2 署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作为作者署名。其他对该研究做出贡献者,可于文后列“志谢”予以说明。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姓名及单位,应标注原文。
3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用精炼的语言直接表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得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对文章进行介绍。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50~400字,英文摘要字数一般以300~400个英语实词为宜。
4 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 中《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内所列的词和《中医药主题词表》。如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或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
5 医学名词
文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暂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
6 图表
一般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每幅图表须准确标注图表名称。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7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执行GB3100~3102-1990《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版)。
8 数字
文中数字须按GB/T 15835-2011《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古代帝王年号用汉字,如“康熙十七年(1678)”。
9 参考文献
文中所有关于原文和观点的引述,均需按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依照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并在文后依次排列成参考文献表。在同处引用多条文献时,文献序号置于同1个方括号内,连续序号用“×-×”形式书写,非连续序号之间用逗号分隔。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文献页码。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作者为1~3名者,依次全部列出作者姓名,作者在3名以上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等”字。中文期刊用全名,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 Index Medicus 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认真核对原文,务求无误。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个人通迅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于引文后加“( )”著明。
中华医史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医史杂志发文量
中华医史杂志总被引频次
-
小野蘭山《本草纲目启蒙》简介与评价
在中日医学交流中,本草学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本草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尽管受到中国本草学的深刻影响,但其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中国,而是在继承、吸收中国本草学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国需求、有民族特色的本草学发展之路.日本学者对中国本草学知识的汲取有所偏重,并积极改造,终形成了日本本草学深具名物之学的日式风格.以往关于中日本草交流的研究,较少关注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单向探讨中国本草学对日本的影响,对于日本本草......
作者:周敏;胡颖翀 刊期: 2014- 05
-
人与动物体液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中药炮制应用辅料的历史非常久远,由于多种辅料性能和作用不同,在炮制药材时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古人经常应用人和动物体液为辅料炮制中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刁统美;马莉 刊期: 2008- 03
-
《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课题圆满完成
......
作者: 刊期: 2003- 02
-
《中国医学史研究》出版
......
作者: 刊期: 2003- 03
-
《庆历善救方》的编撰、内容及传播
《庆历善救方》是庆历八年(1048)宋仁宗命翰林医官院编撰的专门用于防治蛊毒的医学方书,由福州医工林士元之医方和太医辑录其他医方组成,约在南宋灭亡后散佚.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和洪迈《夷坚志补》记载了此书的编撰过程、部分内容和传播应用情况,而且叙述了宋代蛊毒的种类、特征、流行及防治措施,尤其是书中保存的“治蛊毒正方”(元代称“吐剂八味方”)、“解毒丸方”和“和气汤散”3首著名的方剂,对于认识、了......
作者:韩毅 刊期: 2015- 01
-
中国古代牙刷形制演变考
考古发现表明,古代植毛牙刷早出现于唐代.根据古代牙刷刷头和柄部形制的演变,古代牙刷的形制演变可分为3个大的发展时期,即唐、五代,辽、宋、金、元和明、清、民国时期.唐及五代时期牙刷的刷头和柄部还没有明显的区分,而辽、宋、金、元时期的牙刷的刷头和柄部在造型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到了明、清、民国时期,牙刷刷头及柄部的形制进一步细化.近年来,有学者对“植毛牙刷说”提出质疑,认为考古发掘出土的骨柄植毛刷是梳......
作者:伍秋鹏 刊期: 2012- 03
-
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道,各位朋友:我听到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的消息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参加这样一个会,知道分会有这么好的一个会长,有这么好的、阵容强大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刚刚提到的顾问名单的时候,也使我回忆起很多往事,我的心情也有点特别,所以我也想讲几句话.......
作者:韩启德 刊期: 2008- 01
-
蚌巴奇本吐蕃医书所载汉方考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型和功效与《外台秘要方》中的“加减麻仁丸”为接近.......
作者:刘英华;农汉才 刊期: 2016- 06
-
“中古方书:医学史、书籍史和社会史的解读”研讨会纪要
2011年9月18日,“中古方书:医学史、书籍史和社会史的解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研究中心的荣新江教授主持开幕仪式,人民大学青年学者陈昊致欢迎辞.......
作者:皮国立 刊期: 2011- 05
-
20世纪初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
回顾20世纪初以Flexner报告发表为开端的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分析Flexner报告发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以及其成功和不足之处,可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张艳荣 刊期: 2002- 01
动态资讯More >
- 1 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
-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事记
- 3 近代医家在中西医眼科汇通中的医事活动
- 4 明代坊刻《政和本草》版本研究
- 5 读《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
- 6 《五十二病方》医疗器物与技术之研究
- 7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 8 《傅青主女科》辨伪
- 9 “加减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论”考
- 10 清创术的发展简史
- 11 鸦片战争前在华洋行与西医入华
- 12 御医力钧生平事迹举隅
- 13 北宋校正医书局编校医籍概述
- 14 20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医疗救护概况
- 15 20世纪下半叶北京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史略
- 16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考
- 17 探析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摄生观
- 18 晚清县令李超琼日记中的博习医院
- 19 宋代军队的医疗卫生制度
- 20 美国肿瘤内科学发展概要